#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李爱萍 首先说,本文提到的部队番号都已经不存在了,坝上工程也已解密,故不涉及保什么密的问题。 一、令人震撼的反坦克三角锥巨阵 8月3日下午,我们战友军嫂一行9人,专门赴张北大狼窝沟村参观反坦克三角锥巨阵。
这个反坦克三角锥阵地,在野狐岭西北方向大狼窝沟村西侧一座山包的半山腰。
这座山包是一个防御阵地,坡度不大,半山腰以下都是缓坡,以上最大坡度也就45度,坦克、装甲步兵车完全可以冲上去。在山跟前能够隐约看到山上的一个工事,估计是反坦克火炮的炮洞,其它的看不到了。
山包上下周围满眼绿色,花草茂盛,庄稼喜人,还有一头干净孤独的青年骆驼,看到我们到来似乎很高兴的样子。
我之所以称其为“巨阵”,是因为它太多太壮观了。三角锥构筑了6排,排与排之间交错设置,围着山包转了大半圈,一眼望不到头,少说也有上千米,蔚为壮观。有了这样的巨阵,可以有效阻止敌坦克群前进,为我防御部队击毁之创造有利条件。
当时我想,除了三角锥应该还有反坦克壕和反坦克峭壁之类,回来向知情人请教,果然如此。只是天长日久,形势变化,峭壁的石头可能被老百姓拆走盖房垒猪圈用了,壕沟被下雨冲刷的泥沙给淤平了。
二、全军打坦克集群示范教学阵地 这个反坦克阵地是哪个部队构筑的? 据原65军193师579团傅献山政委回忆说: 1969年8月,193师奉命开赴坝上狼窝沟一带地域后,立即开工进行阵地建设,在原工程兵已建的机枪工事、火力点、炮洞的基础上,开挖战壕、交通壕、防坦克壕、打坑道进行阵地配套建设。以张张公路(张家口市至张北县城公路)以西的玻璃彩河为界,577团在左翼,579团在公路以东的右翼。有三角锥的那座山包叫“克头脑包”,是577团的阵地,与579团阵地形成交叉火力,对于控制张张公路,防止敌坦克群向坝下突击起着重要作用。
到1971年5月份,表面阵地和部分连排坑道基本完成,193师有新的任务,194师来接替193师的防务。579团的阵地和简易铁架子住房一并移交給了580团,577团的阵地应该是交给了582团。阵地配套的后期任务是由194师来收尾完成的,包括克头脑包半山腰的反坦克阵地的构筑。这个阵地主要用于反坦克示范教学。
原65军194师干部科长、后任65集团军纪检处长王明清战友老哥也告诉笔者: 狼窝沟东西两侧的防区,1971年6月以前归193师,这之后194师接手,在狼窝沟一带进行以坑道为骨干的战备工事建造,完成了以核心阵地和若干打坦克连支撑点为主的据点式梅花形防御阵地,进行了战场后勤储备及工程配套。
1973年,总部决定在张北地区举行秋季打集群坦克研究性演习,北京军区选准并决定修建克头脑包反坦克支撑点。194师立即展开施工,灌注了大量三角锥(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些),并全面展开抢修克头脑包反坦克支撑点的工程。经过昼夜奋战,使新建的克头脑包反坦克支撑点,堑壕全长3000米,环绕阵地4周,构成直射、侧射、倒打的反坦克火网。反坦克障碍物成环形,由三角锥、大块石、反坦克壕、梯田式削壁及反坦克雷场4道组成,纵深达200米以上,坑道全长1411米,与堑壕和野战火力点相结合,内有粮库、弹药库、救护所等作战与生活设施。总部首长和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参观了阵地构筑后给予高度评价。
随后,全军打坦克示范演习在这里举行,记得叶帅还莅临指导。
三、把忠诚写在张家口坝头一线 二位老首长、战友老哥所说是一致的。从他们的回忆中也可以看出当年坝上国防施工的规模和程度。的确,在中S关系紧张的六七十年代,我们65军三个步兵师和守三守四广大指战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仅仅是野狐岭、狼窝沟一带,整个坝头一线构筑了坚固的地下长城。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65军官兵脱皮掉肉,流血流汗,在所不辞,有些战友还牺牲在施工现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钱旺战友老哥说:“我一入伍直接被拉到野狐岭,后来学了医,亲自处理过两起死亡事故和多起被砸伤或炸伤事故。他们那种无私奉献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为基层官兵搞好医疗保障服务。”
郭双忠老战友说:“七十年代中后期我给团首长开车,首长要到各坑道与阵地检查,我跑遍了坝头的山山沟沟,见证了老部队为国防施工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徐建东老战友因家里有事平时与我们一起出游较少,这次听说要到野狐岭、狼窝沟参观证券配资网站,特意参加了这次活动,说要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看。
唐顺义老战友说:“我入伍晚些,赶上国防施工的后期,当时我做后勤工作,虽然没有亲自参战,但我尽心尽力搞好后勤保障,使大家有力气干活。”
坝上冬天非常寒冷,大风袭来零下三十多度并不稀奇。我们连队有一位老兵曾跟我说:“坑道里暖和,干活出一身汗,外边冷的够呛,出来蹲在野地里解了个手,裤子被冻住提不起来了;冻得流清鼻涕,一吸溜,把鼻子也冻歪了!”
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但65军广大官兵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及牺牲奉献精神,出色完成了这项艰苦而伟大的任务。 四、65军官兵刻骨铭心的地方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把工事建在坝头一线?因为 内蒙古高原一马平川,阻挡苏军的钢铁洪流是十分困难的,而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张家口坝头一线是天然屏障,守住下坝的口子就能把苏军阻挡于坝头一线,也等于锁住了京西北的大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年65军的广大官兵打坑道,设置反坦克网状阵地,开展阵地练兵,奉献了青春年华。
或许有人会说,没有派上用场,岂不是白干了?话不能这样说,不干不行啊!当时老苏在中蒙边界陈兵百万,对我国形成很大威胁,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嘛!正因为我们有了准备,他们才不敢轻举妄动,从这一角度来看,也是派上了用场,没有白费人力物力。不能因为没打仗没用过就否定它当时的“必建性”。
《孙子兵法》有云:“水无常势,兵无常形,人无常态,事无常规。”随着中苏——后来是中俄关系的改善,特别是现代战争样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工事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也解密了,有的开放了,有的已经废弃,特别是反坦克网状阵地设施的壕沟、峭壁已经没了形状。但是,我65军许许多多官兵的心却永远留在那里,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在坝头一线战斗过的老战友——
只要来了张家口,总要上坝走一走,看一看;只要在张家口、宣化等坝下聚会,总要到野狐岭军事要塞1469高地坑道、苏蒙烈士陵园、克头脑包三角锥巨阵等熟悉的地方转转;那些年事已高或身体欠安不便于行动的老革命,只要在战友微信群看到相关文章或图片视频,都会激动不已,热烈讨论,回想当年,似乎这里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家国情怀……
参加活动并摄影:钱旺、郭双忠、徐建东、唐顺义、刘惠、张风英、陈秀玲、刘惠琴、作者。
佳成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